人民英雄無理外傭
民X聯(中間一字被示威者中指阻擋)衝擊新政府總部,並大施拳腳等激進手段令遊行演變成暴力。

微風吹拂的十月天,吹來陣陣愜意,本是野餐或郊遊的好日子。可是眼見今天不少香港人的作為,實在令人反感。我們最少都受過九年免費教育,究竟學到什麼呢?近日外傭居港權案闡述的一直是法律觀點,而非判斷外傭是否應擁有居港權的社會政策。但外間竟掀起多場反對外傭居港權的行動,將事實扭曲,甚至有人要求人大釋法。為什麼香港人會越來越反智?

香港是一個自由的社會,只要我們有能力便可以到各大領使館申請移民,外國人有能力一樣可以申請移民來港。當然世上是沒有無條件的公民資格的,而任何人申請居港權都應該一視同仁。當全世界人都有權申請居港權時,為什麼唯獨外傭就不能?因有外國人在港工作七年後能夠申請居留權,而外傭從同樣狀況下申請被拒,於是司法覆核,這是常理。難道外國人吃香,但當外傭就應該被歧視嗎?我們要完全是法西斯主義行為的排外嗎?未了解便先下批評,多麼反智。根本誰勝敗,居港權都必須經由入境處審批。試想想,假如你是入境處職員,你會隨便批一個沒法證明經濟能力的外傭的居港權嗎?

有司法覆核,正是香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,所以我們更加應該專重香港的法律理念。中學時有聽書的應該知道什麼是三權分立,即行政、司法、立法共存地位平等。外傭居港權案乃香港內部事務,不能以人大釋法解決問題。香港人請深入了解問題所在,我們必需尊重法律,遵循立法、執法、行政獨立及互相制衡的理念。如果一有問題就要釋法,我們便會慢慢失去立法的權利。若法律有問題是應該修補法律,基本法多弊病,應該透過立法程序解決,而不是每每要求釋法。

現在,政府意圖借事件將釋法合理化,一些政客以維護香港利益為題,固意挑起種族偏見,時勢「扮」英雄,博取選票。建制派試圖令香港的核心價值偏離,造成社會人士分化,長此下去香港會失去穩定,政府便可以借機會推出不同的維穩政策。香港人不要再笨了,我們要專重自己是個讀過書的人,真正用心關心事物,不應只看事情表面或報章標題,不求甚解便下批評。如果我們今天支持政府進行釋法破壞司法獨立,他朝後果必然自受。

伸廷閱讀:

外傭與華僑 - 灰記客
外傭居港權申請權案:正常判決 - MO's notebook 3.75G
中國特色的皇權主義

剛剛看了一本書提到以前中國的皇權,在皇權下是不需要理由的,要殺頭就殺頭,要收監就收監。今天的中國似乎已不存在皇權,當我們以為不再存在時,其實只是換了一個方式存在而已,只是有人把這種皇權表面上「合理化」。在現今的中國,活著的人可以隨時消失,健康的人可以突然被關進精神病院,上訪中央的人只會一去沒回頭,毒奶粉受害人控告製造商反被控「鬧事」而收監,藝術家會被控以經濟罪名義「被人間蒸發」。

北京國際知名藝術家艾未未已「被失蹤」十天,其工作室的 30 台電腦及文件不翼而飛,連同他工作室的員工至今共 5 人「被失蹤」。直至有外國記者質問下,國務院才表示有藝術家涉「經濟犯罪」。自「中國茉莉花革命」一個月以來,「被失蹤」的超過一百人。

任何被中央視為異見的人士都有機會受到「皇權對待」,好一點的被判監三年八載,壞一點的是在軟禁中度過餘生,再壞一點的是永久關進精神病院,最撲朔迷離的是「被人間蒸發」下落不明,這是中國特色的「皇權主義」。中國的行為明顯違反了中國的法律,現今的中國比清末有進步過嗎?

回顧近數百年的中國歷史,多少的血與淚,多少無奈感慨。若以今天的中國相比,我們正處於中國有史以來最「自由」及「開放」的年代,但從西方的民主角度來看,中國人並非真正擁有「自由」。中國人不單沒有集會、遊行、示威等自由,連言論、結社、出版也受到嚴密的規管。外中國一直以來對反對運動的領袖及分離運動領袖進行各種壓制,對於反政府行動的壓制手段,在 1989 年已表露無遣。

中國人權發展,一天比一天倒退。可是中國人對專政的容忍度極高,與自己沒有自身利益的事情完全不聞不問。前陣子日本地震令我們看到日本人的守望相助,與中國人自掃門前雪相比,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。可見中國人對社會是沒有感情的。難怪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永遠被看低。

或許你認為艾未末、譚作人、劉曉波、趙連海等人的事與你無關,但他們卻並非因為自身利益而走出來發聲,是中國少數對社會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的人。中國人要受到尊重,就必需破除「各人自掃門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」的習性,多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物,對社會要有責任和感情。否則,這個「中國特色的皇權主義」會一直繼續,越來越多無辜的犧牲。
從 LMF 音樂會新聞報導看到十年如一日的香港傳媒

十居其九的香港人都擁有學位或大專程度,教育程度高,自問學識淵博,作為新聞行業的更至少擁有大學學位。可是這部份傳媒人仍然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,欠缺國際視野,對外國的文化和藝術一知半解。對於他們,音樂有粗口仍然是報道焦點,觀眾吸煙飲酒講粗口是最新鮮的話題,但從來不會探求這種音樂文化。

雖然金屬搖滾並非我杯茶,但是早幾天的 LMF 音樂會中我仍然和他們的歌迷一起插水一起狂歡,完全投入這個被傳媒視為「犯忌」的「粗口」音樂會中。是因為自從 80 年代的達明一派之後,我再沒有聽過如此刻鏤深入意義深遠的高水準歌詞(其實我更喜歡由陳浩峰帶領的假音人樂團,可惜沒什麼朋友認識這個樂團)。

香港從來沒有過真正的音樂浪潮和運動,只有八十年代末曇花一現的樂隊熱潮,至今香港的流行音樂仍停留在情歌 K 歌之中,無視其他音樂類型的存在。甚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音樂類型﹣﹣搖滾樂,在香港仍然會被標籤成另類份子。香港人對音樂類型觸覺之低,在全球大城市之中是數一數二。為什麼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?我曾經做過不少資料收集,但仍然找不出一個完整的結論。

搖滾是一種對生活的追求和對事物探求的態度,除了表達人的感情外還會表達對現實世界的不滿,涉及戰爭、和平、政治、民主及自由等不同題材。起源於 40 至 50 年代的 rock 'n' roll 運動及 rockabilly ,及後每個年代發展成不同的搖滾類型。由 Beatles 樂團時期至今,搖滾樂仍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個音樂類型,佔據了樂壇半個世紀。

能夠在香港進入主流音樂市場的一律是情歌,就只有達明一派、 Beyond 和 LMF 等少數單位能成功跳出這個框框進入主流市場。他們將對現實世界的感觀和社會生態結合音樂,以藝術的型式帶起聽眾對周遭事物的關心,這是搖滾樂最基礎的中心思想。

十年前出現 LMF 時媒體一律將他們批評為「粗口歌教壞細路」,十年後的今日仍然是「粗口犯忌音樂會」,可見香港的傳媒十年如一日,從未進步。六十年代的香港,仍然有人說「穿牛仔褲是飛仔」,但現在有誰未穿過牛仔褲?八十年代的香港,女士在海灘穿比堅尼會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,但現在還有幾多女士在海灘不是穿比堅尼?現在是 2011 年了,連特首曾蔭權也在立法會內講粗口。(各位「衛道之士」不要常常獨自在家中自瀆,多到外面的世界走走吧。)

雖然香港薈萃中西文化,但我們的傳媒不單沒有客觀地分析各類文化的存在,反而喜愛以譁眾取寵的手法煽動讀者的情緒來達到增加銷量的目的。究竟傳媒的作用是什麼?我們的傳媒有沒有做好傳媒的責任?傳媒不是應該以客觀的層面從不同角度來報道新聞嗎?

不良的傳媒如同毒藥,在不知不覺間破壞社會文化的多樣性,令香港人多年來被潛移默化下,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。我們是時候多用自己的思想從不同方面分析事物,而不是傳媒說什麼就信什麼,否則我們只會變成一群不懂獨立思考的羔羊。

伸廷閱讀:

馬傑偉《出賣LMF—粗口音樂檔案》(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)
港幣六千元買起香港的價值
讀書的時候看見一些新移民同學都比其他同學勤奮上進,大部份都能考上大學踏上青雲路回饋社會。但香港人很有趣,他們領取綜援就貶稱他們是蝗蟲,他們貢獻社會也扣上「搶飯碗」的帽子。有趣是因為這些香港人討厭新移民的同時,對香港價值囫圇吞棗,偉大的祖國構思三十多年並承諾的一國兩制早已成紙上空談,他們卻停留在鬼打鬼對社會政治完全置之不顧的地步。不要怪中央政府放棄一國兩制,破壞港人高度自治的其實是香港人自已。未來的香港只會越來越多新移民,既然你們不喜歡新移民佔用香港資源,又為什麼迎合特區政府近年溶合中港的領旨政策?香港的外匯儲備多得可以抵抗幾次國際性金融災難,政府放些少水就可以令香港人一盤散沙。

新移民有兩種:(一)來香港目的是一心謀取福利,和港人一起爭奪公屋,好食懶做,只依賴政府;(二)真正喜愛香港文化,認同香港的價值,為香港 GDP 出力,當中有些是社運人士,他們的共通點是,關心社會,追求自由。

很多香港人只顧眼前利益,結果全民退休保障、公共財政、醫療改革、2012年立法會選舉條例草案……等等問題,都被六千元事件蓋過了。大家只對六千元和新移民應否受益議論紛紛,圍繞的都是自身利益問題。究竟有沒有想過,我們關心的應是香港的將來,而不是現在有沒有六千元?回歸後特區政府完全忽視香港價值,更以政策一步一步將之破壞。我們應該捍衛我們擁有的自由,不要到問題發生時才出來說話。作為香港人,如果連香港的價值也不知道,那麼就連新移民都不如。

身份證上有三粒星就是香港人嗎?


請不要忘記歷史,戰後大量人口湧入香港,那時沒有發生什麼衝突事件。開埠以來,多少人是因為文革、大躍進、反右運動、太平天國、國共二次內戰又或逃避中共政權而選擇前往香港。香港的成功無不和這班成功逃避社會亂局的人共同個合力建立有關。今天,因為一拙綜援新移民就令全港市民忘記歷史,忘記我們上一兩代都是新移民的香港人有份建立的這個繁榮城市。

中共對資本主義的知識只是幼稚園程度,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有慢長的路,中國人和香港人都應該團結共同邁向理想,首先要懂得包容和團結,勇於向當權者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。派錢,有誰不想要?(其實這些錢本身是由香港人用一生勞力供樓而來。)但收錢的同時,我們是否應該探討當中的意義?如果今天給你 6,000 元,明天二十三條立法,那麼香港的價值去了那裡?今天,香港人的行為,是否想步澳門後塵?

派錢退稅無法解決貧富懸殊,無法壓抑樓價,將 6,000 元一次過派給市民亦無助紓解通脹壓力。現時通脹劇增必然引起民生問題,政府也深明出現的政治危機。一招派錢即可平息民怨,既令市民誤以為是建制派的功勞,方便日後保皇工作,亦化解民望下跌之勢,加深市民的分歧以穩固政權。這裡埋藏的是一個政治炸彈,用錢凌駕民意,在窮人的身上拿錢派給窮人,用納稅人的錢賄賂納稅人(星加坡就是一個例子),溫水煮蛙也。請記住,今天你得到的 6,000 元,是用香港的前途作賭注換來。

這頁文章,並非為新移民平反,而是有感香港人見利忘義,忘記香港的價值,被政府分化的詭計下,將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化成歧視新移民的目光。我反對暴發戶來港推高樓價,但不反對追求自由並認同香港價值的新移民來港,以資本經濟模式擴大就業的形式吸納新移民,推高經濟發展,增加人均收入,抵抗通脹。而不是阿媽教仔,希望個仔聽教,所以獎他 6,000 元。孩子會因此聽話受教?情何以堪。

伸廷閱讀:

山中雜記:6000元的政策討論–對香港社會的無力感
pm-ken-am.net (mini ver.):弱水$6,000
吳志森:派白粉
Copyright © 2015 Thanks Delight 亂墜天花 All Right Reserved
Blogger Templates Created by Dicky Bust - DesignsRo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