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遍華人社會教育,只著重灌輸,不鼓勵反思。造成家長拘泥傳統,盲目追求固有規則,令潛規則主導教育。對社會所發生,常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,甚至未加以思考就隨便摧殘踐踏。種種規範欠缺解釋,在視代社會資訊流通的情況下,容易讓子女頓覺籠中鳥,造成叛逆。許多傳統上錯誤觀念和陋習在現代仍然未有改變。教育不等於是知識的傳遞,更重要是深層次的思考。前輩批判後輩的態度,往往欠缺獨立思維,純粹搬出前設,放棄思考,將一切標籤以取代思考,累積偏見便變成偏見,形成一道無形殺人武器。

看見一些父母對演藝學院畢業禮事件的批評,實在慨嘆不已。比如在「親子王國討論區」可以看見一種邏輯,即使畢業禮臺上頒授學位的嘉賓不是梁振英,而是強姦犯殺人犯色魔露體狂還是希特拉也應該保持尊重,尊重場合,向強姦犯鞠躬致謝。否則會被標籤為激進分子,破壞社會安靜。就像日本訪華對日軍侵華事件道歉時,毛澤東反過來稱讚日軍侵華的行為。不同的是前者出於禮教規範,後者出於主觀判斷。那些家長的論調將人性的自私表露無遺。

國家大事,事不關已,直至火燒眉毛,才為時已晚。比如說領匯事件事,當年大家都支持領匯上市,金錢充昏頭腦。但領匯成為今天糧油雜貨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之一,市民才開始醒覺,反過來要求政府回購領匯。又或十年前特區政府解散兩個市政局時,大家不聞不問,不去分析解散後社會需要承受的後果,於是今天香港的廢物處理政策至今落後了十年,只能不斷擴展堆田區。直至今天堆田區要擴展至屯門及上水,才有人出來反對。

做人是否應該時刻反省和反思?什麼場合要尊重?「尊重」和「禮貌」是怎樣用?傷害社會的人,永遠不是那些獨裁的管治者,而是面對不公義而沉默不作聲的人。我明白為人父母後,想法會轉趨保守。但如果我們面對不公義仍然繼選擇沉默,最終受害者還是我們的下一代。這種保守力量是足以摧毀香港。所有學生都是未來的主人,我們硬將自己的想法套用在他們身上,又正確嗎?社會的進步不是墨守成規。閱讀魯迅的《狂人日記》當闡明社會儒家禮教,而其他思想即可能被排除,人吃人一再重復。被殺的繫囚安排為一個革命者而受苦,為群眾獻出生命,而群眾卻不理解,不知他為百姓而犧牲。

對夏瑜的母親來說,兒子的死也只是冤枉。束縛中國人數千年的禮教,一些禮制意義正面無人彫啄。然而一些禮制已經過時,如三綱六紀中,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的父權婚姻早已被當代社會普世價值戳破。由先秦老莊,魏晉竹林七賢,清儒戴震再到民國五四運動處處都是對禮教的反思。其中又以宋明理學受最多批評,比如三從四德及將女人貞節作為基本道德規範。儒家的傳入,促使日本成為全世界最講究禮教的國家,卻也造成無形壓抑。生活講求細節,也被太多潛規則枷鎖,客人飲一杯茶也有繁複的禮儀。彬彬有禮的形象背後,卻又充斥矛盾。這種壓抑,導致自殺率及抑鬱症高企,間接產生蓬勃的色情文化和漫畫禁忌戀愛文化,直接挑戰道德,形成兩極化的局面。舉個例子,在日本的地鐵車箱,要注意言行舉止,盡量避免談電話及高聲說話。另一方面,如果你讓坐給長者,卻又可能對他們造成困擾。長者會感到愧疚,不會欣然接受。日本文化深受儒學理學學派影響,大和民族尊崇階級觀念,不同輩分之間溝通有專用敬語。前輩優待長者,長者可能會以為自己被藐視為弱者。心事不能隨便與輩分不同的人分享,即使與同輩朋友分享也可能被視為弱者。真實情感被壓抑。

夏瑜之死非冤枉。書生晴耕雨讀,百姓日出而作。沒有一本通書可以用到老。在人吃人的社會,禮教吃人,只有狂人是被吃。如果你以為他們只是搞行為藝術,也大錯特錯。在商科學院,可能不會發生這種事情,但在演藝學院,學生有更多反思的機會。因為藝術本身就是集體或個體對事物的反應投射,藝術不同商科的理性推論,需要更多感情思考及判斷分析。社會之所以會進步,不是用計算機計算出來,而是因為有這些勇於以不同手法表達自己的學生。演藝學院畢業禮事件,畢業學生的行為實行了對禮教的反思,就如《狂人日記》一樣,代表的是希望與憧憬。因為學生們對未來有希望與憧憬,才會犧牲自已,即使背負千夫所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