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存實亡的香港警察
全球首創之「井底式」示威區。
問心無愧乃做人基本厚道,作為警察,更應秉公無私。可惜,曾偉雄領導下的香港警察已經失去個人判斷力,事非不分,助紂為虐,淪為政府權力下的管治機器,架勢十足卻欠缺靈魂。警察職責應是維持公共安全,他們卻非要得混入遊行隊伍破壞遊行人士的秩序,意圖向廣大市民製造一個遊行人士負面的形象。2005年,警察向示威的韓國農民施放胡椒噴霧,事後主動提供清水給他們清洗。曾偉雄上任後的2012年,警方先行切斷附近的自來水,然後才對示威和採訪的記者施放胡椒噴霧。新型胡椒噴霧傷害力比過去強 8 倍能飄散於空氣中而不易被察覺,並吸附於衣物及人體上難以洗掉。同時警方設立的示威區以比人更高每個重兩噸的巨型水馬重重包圍,每個人的空間只限原地踏步,如同要求市民在井中遊行。若傳出去,必成國際笑話。

從記者拍攝胡錦濤車隊時被空中的飛虎隊狙擊手狙擊,到提問六四被警察帶走問話,後有警長發脾氣襲擊採訪他的記者們,再到下午大批記者被胡椒噴霧擊中。筆者那天看新聞台的時候,鏡頭突然被椒噴霧殃及,畫面被遮掩,甚感無奈。明顯警方在試探可行最高的手段阻隔新聞採訪,行動直接破壞香港的新聞由。再看看那狹小的示威區,外界根本只能從較高的位置看見示威的情況,證明香港已不願意接受市民的訴求。若然我們容許警權進一步增加,事情將更壞,後果不能設想。

香港警察「公安」化

香港警察的行為越來越「公安」化,執行行動時透明度越來越低,不單處事沒有標準,更選擇性執法。筆者明白警察必須服從上司指令,但是很多市民是無辜的,採訪的記者也是無辜的。作為參與社會運動的人士,大家只想以和平的方式向政府表達意見。但現在的警權已經到達恐嚇式阻礙市民表達意見的地步,甚至嘗試阻礙新聞自由,意圖粉色太平。我們追求的已經不是自由和民主,而是公義。

曾偉雄但求上位,輈張跋扈,與民為敵。那種怕事的態度,擔心中央算帳,活像一頭小狗知道自己做錯事,卻整天在害怕被主人鞭打,貪心怕死一如懦夫所為。有這樣猖獗的上司,就有那樣的下屬。權力往往令人變得自私、狂妄和粗暴。黑社會大佬都懂得的道義,他卻不肖一顧 。筆者身邊也有朋友當警察,只想問他們,假設有一天,上司不是要你用胡椒噴霧,而是要你用子彈對抗市民,你們會怎麼處理?請想一想,香港的價值。香港是亞洲首個創立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地方,若警察制度的價值消失淪為公安,香港便會和中國大陸一樣,法治將會同時消失。

現場有警察對準記者臉部拖放胡椒噴霧,防止警察濫用武力的場面被傳媒拍攝。
過去警隊的形象已失落

有些人常將「警察都是打份工」掛在咀邊,以為這樣的答辯是理所當然。邏輯是,職員服從上司的命令是工作份內,工作是無罪。以為執行上司命令,自己便可免除任何法律責任。說話理直氣壯,但欠缺思維。這種想法,並不適用於現代社會。難道打份工就可以與民為敵,埋沒良心?香港早在英屬時代行駛司法獨立,總不能用中國傳統邏輯判斷現代社會系統。法律是法治 (Rule of Law) 與治法 (Rule of Law) ,當法律和公義衝突,公義會取代法律。自由和公義是現代社會最高的價值,但是中國人仍然停留在為金錢工作的思維。說穿了就是自私。就是因為香港人常常將「都是打份工」掛在咀邊,對社會冷漠,愛理不理,令無知和沉默成為一種罪。

早前發生過一名警員處理一宗交通意外事件時遭掌摑的事件,明明警員是無辜的,但為什麼市民對該警員揶揄而多於同情?就是因為警察已失去信譽,市民不信任警察,人心惶惶。警察和市民本應守望相助,但曾偉雄的邏輯卻是與民為敵,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勢。要當他的下屬,定當將良心埋沒。一個錯的上司足以將一支警隊敗壞殆盡,扶邪黜正道烏合之眾,警隊就這樣被一個警務處處長摧殘凌忽至殲滅。
從 Lady GaGa 到 Radiohead 揭發香港背後的勢力

作日早上 Lady GaGa 香港演唱會公眾售票,兩小時內所有門票被排隊黨以拖延戰術購光。一班職業炒家瞄準這個市場,顧用印巴裔人士有組織性排隊購票,門票未公眾發售已被大陸買家大量接貨,實行囤積及借貨沽空,有炒家持有超過 200 張門票,令有心購買門票觀看演唱會的香港人即使通宵排隊數晚,也落空而回。

事件令筆者體會到香港背後的一些勢力比想像中來得可怕,這鼓勢力隨時大得操控一切自主消費的權利,甚至將香港價值完全毀滅。舉個列說,原本蘋果公司推出的 iPhone 在香港市場是公開發售的,但因為炒家利用電腦程式及顧用排隊黨大量訂購,導致市民不能從公開市場購得,蘋果公司也束手無策。試想想,假如有天炒家轉炒奶粉和大米,後果會如何?這並非不可能的事情。難道窮人沒有權利買東西?沒有權利看演唱會?

英倫搖滾的黃金歲月, Radiohead 、 Blur 和 Oasis 曾參加主張西藏獨立的音樂節,被中國政府列入黑名單,禁止他們到中國大陸演出。世界上不少樂團因為中國的專制及人權問題拒絕到中國演出,加上單位到中國大陸演出需要經過政府嚴格審批,因此不少樂團只會走訪香港及臺灣演出,令內地的歌迷瘋狂搶購香港的演唱會門票,最終令香港人無法購得門票。英倫音樂圈中, Radiohead 主張西藏獨立的態度最明顯,因為中國大陸的人權問題、西藏問題及被中共監禁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,他們拒絕到香港演出。

Radiohead 無法來香港演出,是香港藝術、音樂及文化界別的重大損失。但筆者尊重他們的決定,因為明白到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已被多方勢力破壞。另一方面,他們認為臺灣是一個文明的國家,最終選擇到臺灣演出,臺灣是中國人的驕傲。中共在內地將 Radiohead 標籤為反華勢力,並越描越黑,令不少內地歌迷誤以為他們不喜歡大陸人,行為無恥。自 2008 年起中國政府多次血腥鎮壓西藏人民,促成全球抗議中國血腥統治西藏,世界上多支著名搖滾樂團繼續關注西藏問題。

搖滾即是愛與和平, Radiohead 是搖滾的英雄。香港雖然擁有藝術創作的自由,不過正被邊緣化。一些可怕的勢力正在阻礙香港的價值,中國大陸社會的不公義及種種違反人權行為,香港需同時蒙受損失。城門失火,殃及池魚。

香港必須重新檢討現行的《公眾娛樂場所條例》第六條有關炒賣門票的法例。另一方面,筆者希望主辦單位能正視門票炒賣問題,遏止同類事件再次發生。可考慮以記名制購票,例如每個身份證號碼最多只能購買兩張門票。相信此舉不單有利樂迷,更可保障公司利益。樂迷是希望以合理的價錢看到心愛的演出,看見很多樂迷迫不得已高價購入黃牛票實在有點痛心。

(補充:關注西藏問題的國際著名樂團包括 Red Hot Chili Peppers 、 Pearl Jam 、Björk 、Beastie Boys 、 Sonic Youth 、 Beck 、 Foo Fighters 、 R.E.M. 和 U2 等等。)
人民英雄無理外傭
民X聯(中間一字被示威者中指阻擋)衝擊新政府總部,並大施拳腳等激進手段令遊行演變成暴力。

微風吹拂的十月天,吹來陣陣愜意,本是野餐或郊遊的好日子。可是眼見今天不少香港人的作為,實在令人反感。我們最少都受過九年免費教育,究竟學到什麼呢?近日外傭居港權案闡述的一直是法律觀點,而非判斷外傭是否應擁有居港權的社會政策。但外間竟掀起多場反對外傭居港權的行動,將事實扭曲,甚至有人要求人大釋法。為什麼香港人會越來越反智?

香港是一個自由的社會,只要我們有能力便可以到各大領使館申請移民,外國人有能力一樣可以申請移民來港。當然世上是沒有無條件的公民資格的,而任何人申請居港權都應該一視同仁。當全世界人都有權申請居港權時,為什麼唯獨外傭就不能?因有外國人在港工作七年後能夠申請居留權,而外傭從同樣狀況下申請被拒,於是司法覆核,這是常理。難道外國人吃香,但當外傭就應該被歧視嗎?我們要完全是法西斯主義行為的排外嗎?未了解便先下批評,多麼反智。根本誰勝敗,居港權都必須經由入境處審批。試想想,假如你是入境處職員,你會隨便批一個沒法證明經濟能力的外傭的居港權嗎?

有司法覆核,正是香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,所以我們更加應該專重香港的法律理念。中學時有聽書的應該知道什麼是三權分立,即行政、司法、立法共存地位平等。外傭居港權案乃香港內部事務,不能以人大釋法解決問題。香港人請深入了解問題所在,我們必需尊重法律,遵循立法、執法、行政獨立及互相制衡的理念。如果一有問題就要釋法,我們便會慢慢失去立法的權利。若法律有問題是應該修補法律,基本法多弊病,應該透過立法程序解決,而不是每每要求釋法。

現在,政府意圖借事件將釋法合理化,一些政客以維護香港利益為題,固意挑起種族偏見,時勢「扮」英雄,博取選票。建制派試圖令香港的核心價值偏離,造成社會人士分化,長此下去香港會失去穩定,政府便可以借機會推出不同的維穩政策。香港人不要再笨了,我們要專重自己是個讀過書的人,真正用心關心事物,不應只看事情表面或報章標題,不求甚解便下批評。如果我們今天支持政府進行釋法破壞司法獨立,他朝後果必然自受。

伸廷閱讀:

外傭與華僑 - 灰記客
外傭居港權申請權案:正常判決 - MO's notebook 3.75G
中國特色的皇權主義

剛剛看了一本書提到以前中國的皇權,在皇權下是不需要理由的,要殺頭就殺頭,要收監就收監。今天的中國似乎已不存在皇權,當我們以為不再存在時,其實只是換了一個方式存在而已,只是有人把這種皇權表面上「合理化」。在現今的中國,活著的人可以隨時消失,健康的人可以突然被關進精神病院,上訪中央的人只會一去沒回頭,毒奶粉受害人控告製造商反被控「鬧事」而收監,藝術家會被控以經濟罪名義「被人間蒸發」。

北京國際知名藝術家艾未未已「被失蹤」十天,其工作室的 30 台電腦及文件不翼而飛,連同他工作室的員工至今共 5 人「被失蹤」。直至有外國記者質問下,國務院才表示有藝術家涉「經濟犯罪」。自「中國茉莉花革命」一個月以來,「被失蹤」的超過一百人。

任何被中央視為異見的人士都有機會受到「皇權對待」,好一點的被判監三年八載,壞一點的是在軟禁中度過餘生,再壞一點的是永久關進精神病院,最撲朔迷離的是「被人間蒸發」下落不明,這是中國特色的「皇權主義」。中國的行為明顯違反了中國的法律,現今的中國比清末有進步過嗎?

回顧近數百年的中國歷史,多少的血與淚,多少無奈感慨。若以今天的中國相比,我們正處於中國有史以來最「自由」及「開放」的年代,但從西方的民主角度來看,中國人並非真正擁有「自由」。中國人不單沒有集會、遊行、示威等自由,連言論、結社、出版也受到嚴密的規管。外中國一直以來對反對運動的領袖及分離運動領袖進行各種壓制,對於反政府行動的壓制手段,在 1989 年已表露無遣。

中國人權發展,一天比一天倒退。可是中國人對專政的容忍度極高,與自己沒有自身利益的事情完全不聞不問。前陣子日本地震令我們看到日本人的守望相助,與中國人自掃門前雪相比,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。可見中國人對社會是沒有感情的。難怪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永遠被看低。

或許你認為艾未末、譚作人、劉曉波、趙連海等人的事與你無關,但他們卻並非因為自身利益而走出來發聲,是中國少數對社會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的人。中國人要受到尊重,就必需破除「各人自掃門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」的習性,多關心身邊的人和事物,對社會要有責任和感情。否則,這個「中國特色的皇權主義」會一直繼續,越來越多無辜的犧牲。
從 LMF 音樂會新聞報導看到十年如一日的香港傳媒

十居其九的香港人都擁有學位或大專程度,教育程度高,自問學識淵博,作為新聞行業的更至少擁有大學學位。可是這部份傳媒人仍然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,欠缺國際視野,對外國的文化和藝術一知半解。對於他們,音樂有粗口仍然是報道焦點,觀眾吸煙飲酒講粗口是最新鮮的話題,但從來不會探求這種音樂文化。

雖然金屬搖滾並非我杯茶,但是早幾天的 LMF 音樂會中我仍然和他們的歌迷一起插水一起狂歡,完全投入這個被傳媒視為「犯忌」的「粗口」音樂會中。是因為自從 80 年代的達明一派之後,我再沒有聽過如此刻鏤深入意義深遠的高水準歌詞(其實我更喜歡由陳浩峰帶領的假音人樂團,可惜沒什麼朋友認識這個樂團)。

香港從來沒有過真正的音樂浪潮和運動,只有八十年代末曇花一現的樂隊熱潮,至今香港的流行音樂仍停留在情歌 K 歌之中,無視其他音樂類型的存在。甚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音樂類型﹣﹣搖滾樂,在香港仍然會被標籤成另類份子。香港人對音樂類型觸覺之低,在全球大城市之中是數一數二。為什麼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?我曾經做過不少資料收集,但仍然找不出一個完整的結論。

搖滾是一種對生活的追求和對事物探求的態度,除了表達人的感情外還會表達對現實世界的不滿,涉及戰爭、和平、政治、民主及自由等不同題材。起源於 40 至 50 年代的 rock 'n' roll 運動及 rockabilly ,及後每個年代發展成不同的搖滾類型。由 Beatles 樂團時期至今,搖滾樂仍然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個音樂類型,佔據了樂壇半個世紀。

能夠在香港進入主流音樂市場的一律是情歌,就只有達明一派、 Beyond 和 LMF 等少數單位能成功跳出這個框框進入主流市場。他們將對現實世界的感觀和社會生態結合音樂,以藝術的型式帶起聽眾對周遭事物的關心,這是搖滾樂最基礎的中心思想。

十年前出現 LMF 時媒體一律將他們批評為「粗口歌教壞細路」,十年後的今日仍然是「粗口犯忌音樂會」,可見香港的傳媒十年如一日,從未進步。六十年代的香港,仍然有人說「穿牛仔褲是飛仔」,但現在有誰未穿過牛仔褲?八十年代的香港,女士在海灘穿比堅尼會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,但現在還有幾多女士在海灘不是穿比堅尼?現在是 2011 年了,連特首曾蔭權也在立法會內講粗口。(各位「衛道之士」不要常常獨自在家中自瀆,多到外面的世界走走吧。)

雖然香港薈萃中西文化,但我們的傳媒不單沒有客觀地分析各類文化的存在,反而喜愛以譁眾取寵的手法煽動讀者的情緒來達到增加銷量的目的。究竟傳媒的作用是什麼?我們的傳媒有沒有做好傳媒的責任?傳媒不是應該以客觀的層面從不同角度來報道新聞嗎?

不良的傳媒如同毒藥,在不知不覺間破壞社會文化的多樣性,令香港人多年來被潛移默化下,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。我們是時候多用自己的思想從不同方面分析事物,而不是傳媒說什麼就信什麼,否則我們只會變成一群不懂獨立思考的羔羊。

伸廷閱讀:

馬傑偉《出賣LMF—粗口音樂檔案》(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)
港幣六千元買起香港的價值
讀書的時候看見一些新移民同學都比其他同學勤奮上進,大部份都能考上大學踏上青雲路回饋社會。但香港人很有趣,他們領取綜援就貶稱他們是蝗蟲,他們貢獻社會也扣上「搶飯碗」的帽子。有趣是因為這些香港人討厭新移民的同時,對香港價值囫圇吞棗,偉大的祖國構思三十多年並承諾的一國兩制早已成紙上空談,他們卻停留在鬼打鬼對社會政治完全置之不顧的地步。不要怪中央政府放棄一國兩制,破壞港人高度自治的其實是香港人自已。未來的香港只會越來越多新移民,既然你們不喜歡新移民佔用香港資源,又為什麼迎合特區政府近年溶合中港的領旨政策?香港的外匯儲備多得可以抵抗幾次國際性金融災難,政府放些少水就可以令香港人一盤散沙。

新移民有兩種:(一)來香港目的是一心謀取福利,和港人一起爭奪公屋,好食懶做,只依賴政府;(二)真正喜愛香港文化,認同香港的價值,為香港 GDP 出力,當中有些是社運人士,他們的共通點是,關心社會,追求自由。

很多香港人只顧眼前利益,結果全民退休保障、公共財政、醫療改革、2012年立法會選舉條例草案……等等問題,都被六千元事件蓋過了。大家只對六千元和新移民應否受益議論紛紛,圍繞的都是自身利益問題。究竟有沒有想過,我們關心的應是香港的將來,而不是現在有沒有六千元?回歸後特區政府完全忽視香港價值,更以政策一步一步將之破壞。我們應該捍衛我們擁有的自由,不要到問題發生時才出來說話。作為香港人,如果連香港的價值也不知道,那麼就連新移民都不如。

身份證上有三粒星就是香港人嗎?


請不要忘記歷史,戰後大量人口湧入香港,那時沒有發生什麼衝突事件。開埠以來,多少人是因為文革、大躍進、反右運動、太平天國、國共二次內戰又或逃避中共政權而選擇前往香港。香港的成功無不和這班成功逃避社會亂局的人共同個合力建立有關。今天,因為一拙綜援新移民就令全港市民忘記歷史,忘記我們上一兩代都是新移民的香港人有份建立的這個繁榮城市。

中共對資本主義的知識只是幼稚園程度,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有慢長的路,中國人和香港人都應該團結共同邁向理想,首先要懂得包容和團結,勇於向當權者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。派錢,有誰不想要?(其實這些錢本身是由香港人用一生勞力供樓而來。)但收錢的同時,我們是否應該探討當中的意義?如果今天給你 6,000 元,明天二十三條立法,那麼香港的價值去了那裡?今天,香港人的行為,是否想步澳門後塵?

派錢退稅無法解決貧富懸殊,無法壓抑樓價,將 6,000 元一次過派給市民亦無助紓解通脹壓力。現時通脹劇增必然引起民生問題,政府也深明出現的政治危機。一招派錢即可平息民怨,既令市民誤以為是建制派的功勞,方便日後保皇工作,亦化解民望下跌之勢,加深市民的分歧以穩固政權。這裡埋藏的是一個政治炸彈,用錢凌駕民意,在窮人的身上拿錢派給窮人,用納稅人的錢賄賂納稅人(星加坡就是一個例子),溫水煮蛙也。請記住,今天你得到的 6,000 元,是用香港的前途作賭注換來。

這頁文章,並非為新移民平反,而是有感香港人見利忘義,忘記香港的價值,被政府分化的詭計下,將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化成歧視新移民的目光。我反對暴發戶來港推高樓價,但不反對追求自由並認同香港價值的新移民來港,以資本經濟模式擴大就業的形式吸納新移民,推高經濟發展,增加人均收入,抵抗通脹。而不是阿媽教仔,希望個仔聽教,所以獎他 6,000 元。孩子會因此聽話受教?情何以堪。

伸廷閱讀:

山中雜記:6000元的政策討論–對香港社會的無力感
pm-ken-am.net (mini ver.):弱水$6,000
吳志森:派白粉
失落的上海和搖搖欲墜的香港
王家衛《花樣年華》片段。
「那個時代已過去。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。」──王家衛《花樣年華》引用自劉以鬯《對倒》的對白。

北角曾經是香港最上海的方。五、六十年代的北角有著濃厚的上海氣息,街上的小販有的售賣酒瓖丸子和五香茶葉蛋,有的售賣臭豆腐,晚上有如上海的不夜城。這是從劉以鬯〈北角的上海情景〉一篇散文中得知,相信王家衛同樣喜歡那個年代的北角。

當代上海,經濟起飛,似乎一片繁榮。國民時代的上海,上海人說上海話,現在被普通話取代了。中國政府的推廣普通話計劃在短時間內,將上海的語言文化澈底淹滅。九十年代後出生的小孩,要他們完整說一句上海話是困難的事。自國民時代離開,上海政權轉變後,昔日的上海文化已漸漸遠去。當期時張愛玲無法因應政府要求寫出歌頌政權轉變的作品,在政治壓力下獨自移居香港。劉以鬯先生也是上海人,也是大約在上海政權轉變前獨自移居香港。

一孩政策下,上海的小孩受盡父母寵愛,但新一代的年青人已經不想生兒肓女,情況和香港有點相似。統一語言實為控制言論,方便思想控制,但事實有如文革對中華文化帶來的禍害。許多上海知識分子,感覺中國沒有希望,選擇隻身遠飛他國。

文革欺騙了全中國人,甚至被認為是造成當今中國道德淪亡腐敗貪婪現象的源頭。閱讀中華文化,所學的是中國乃一個仁義禮智,重農抑商的國家。中國的文化精神著重人的精神,以「仁」發展人際關係,達到社會和諧。但現在,我只看到國家為發展,大國掘起,埋沒人性、良心,惻隱之心盡失。

上海曾經是中國最自由、最文明的地方。但昔日的文化已蕩然無存。今天的北角也沒法令人聯想起上海。廣東話在廣東地區已開始被邊緣化,香港是廣東話最後的防線。香港是現今中國最自由、最文明的地方,我們要好好珍惜這片還有自由的樂土,不要讓諸等語言思想控制禍害發生,步上海後塵。香港人請努力保育香港及廣東文化,同時延續真正的中華文化。
毋忘六四 讓歷史留下公平的審判
1989年6月4日,中國發生六四事件。一場學運,演變為軍隊武力鎮壓,學生慘成坦克車下亡魂。然而,二十一年後的今日,日趨繁榮的中國,仍沒有為這件事重新定性。

六四事件,死傷者都是手無寸鐵的學生。1989年4月15日,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逝世,群眾發起運動以悼念胡耀邦。可是,中國政府將此定性為「反革命動亂」,導致學生聚集於天安門廣場舉行集會。他們都對國家懷著一份愛之深,責之切的情感。當時的中國,因1979年改革開放,貪污情況以及貧富懸殊現象均日益嚴重。再者,隨著學生思想西化,國內要求民主的呼聲日高。令到當時的學生,都走出來,希望可以有如五四事件一樣,使政府施政有所進步,國家走得更前。可惜,最後只是換來慘不忍睹的收場。

有說,當年政府已對學生百般忍讓,又有人說,六四事件從來沒有學生死傷。更有人認為,與其每年都在講六四事件,為何不講一講當年八國聯軍攻打中國。

若然,當年中國政府真的對學生有所忍讓,為什麼到最後會出動坦克車及軍隊以暴力手法清場?什麼原因,令事後民運領袖被當局通緝或流亡海外?更甚是同情學生及反對武力的開明派領導層相繼下台,由趙紫陽被開除所有職務事件中可見一斑。

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棟樑,一個國家,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中國政府及人民經常譴責日本人隱瞞南京大屠殺事件,但事實上,中國政府也一直隱瞞六四這一段歷史。不少學生,不知六四為何物,從學校,教科書甚至是媒體,都沒有對六四作出深入之講解。令學生無法得悉有關六四的資料〈教協曾經製作過一套有關之影片,供老師自由選擇播放予學生觀看,但因種種原因,很多學生沒有看過有關影片,故對六四沒有認識〉。

歷史,是一面鏡子,只有知道過去的失誤,方可進步。中國政府,為何不勇於面對六四事件,只是不斷地逃避事實?對學生進行「洗腦」,真的是對六四事件的一個最好的改善方式嗎?就我個人而言,這絕非一個好方式,堂堂大國,竟相信自欺欺人為解決問題的良方,實屬可笑。

當年八國聯軍攻打中國,純粹是滿清政府不思進取,昧於國際形勢,以為中國仍是泱泱大國,世上的天朝大國。慈禧太后深信守舊的大臣,以為義和團刀槍不入,終使八國聯軍之役爆發。由此可見,是當時滿清政府咎由自取令戰爭爆發,苦了人民。

而事實上,當年中國的思想學術自由遠比現時高,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本義是令人民生活富足。反之現時中國,社會主義只不過是領導人弄權之工具,當年馬列主義早已被扭曲。領導人謀求個人利益,視人命如草介。六四晚會,不僅是悼念當日的死難者。更是在珍惜一個機會,讓我們得以享受著珍貴的言論自由。
Copyright © 2015 Thanks Delight 亂墜天花 All Right Reserved
Blogger Templates Created by Dicky Bust - DesignsRo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