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多年前,住公共屋邨的人曾經被標籤為屋村仔,略有貶意。十多年後的今天,不要說打工仔買樓難,就連中產人士都叫苦連天,他們都想成為屋村仔。無他,勾地政策有太多要改善的地方,土地不足,勾地又困難。於是發展商傾向發展大單位和偽豪宅,只因細單位利潤低,無肉食。

雖則說貧富懸殊香港第一,但近年的豪宅和公共屋邨都只是一街之隔。明明是牛池灣都可以扮飛鵝山豪宅,明明是土瓜灣說自己是半山壹號。窮人富人落樓下就可以握手,完全零距。貧富差距是這麼近那麼遠。名鑄樓下就是酒吧區,天光時繁華熱鬧,晚上就會大變身,品流複雜,黑白橫行無間道,什麼大場面都有機會看到。所以買豪宅也要看地段。

說起豪宅,現在全香港都是豪宅。如果你有內地朋友,向他們提起香港住宅的名稱,他們會十分驚訝,什麼天璽、名門、凱旋門、富甲半山、君臨天下、天匯、名鑄、日出康城、壹號雲頂,單看名字,氣派不凡。如果我是的士司機,你要去首都,我會車你到機場。原來看港的首都建在垃圾上,還要坐地鐵穿過垃圾窿才到達。李嘉誠說那裡令人心曠神怡。他小時候穿膠花,再膠的味都嗅過,連說話也語帶膠味。但我擔心將軍澳太多膠,負荷過重會全面陸沉。

名人說話非同凡響,四叔是表表者,他說樓價貴對香港好,皆大歡喜,飲食及各行各業都會改善。豪宅升價亦不會影響普通物業。那麼他加煤氣費是否又對飲食行業有利?難怪他次次有孫女抱,合家歡喜。不過,如果我有錢,買新鴻基樓都不會買他的樓。因為我畏高,聽到 88 樓已經心寒。

事實上香港不少官員和四叔一樣想法,永遠將小業主利益放在咀邊。樓價升,租金跟隨升,最後反映在物價。本身樓價慢慢升是好事,但如果一下子就升到十年才升到的高位,其他經濟活動的成本就會被吸走,對經濟造成重大傷害。

說回英治時期,中英聯合聲名限制了土地買賣,回歸前樓價升到高過太平山,如剛才所說一升就升到十年才升到的高位,嚴重影響打算置業的市民。不過英國人管治香港確有一招,升呀?我推出大量居屋,吹咩?而且計劃是每年推出八萬五千個居屋單位,完全不將地產商放在眼內。港英政府的八萬五政策是希望全港七成家庭能夠置業,原意是多麼好。只是到特區政府正式推出政策時,時機不利。其實董建華還有良心。如果全港七成市民可以置業,也真正皆大歡喜。

伸廷閱讀:
評深宜論:如何提供更多「上車盤」供首次置業者?
三十過後一個人住:打工仔買樓的方法